时间: 2024-04-10 03:32:19 | 作者: 陶瓷加热器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大爆发,销售量、活跃增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全年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月度销售量的同比增速明显高于乘用车市场,插电混动式新能源车增速高于纯电动新能源车。同时,国产车品牌更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比亚迪002594)、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理想汽车等国产品牌,全年销量份额分别达到 33.3%、6.3%、5.9%、4.8%。这也进一步预示着,新能源车加快在汽车市场中的渗透率,据中汽协统计分析,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加快“出海”速度,2023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从整车出口向海外投资建厂发展,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输出”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智能化应用,慢慢的变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风向标。
预计 2024年,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汽车增长势头延续,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300万辆,整体渗透率或超40%。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的持续高增,新能源汽车用PTC电加热器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压力传感器、车载温度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空气质量集成传感器等产品也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双千兆”网络覆盖持续完善。在“双千兆”推动下,5G无线G互为交支,移动通信和固定宽带互为补充,构成了光联时代的天上和地上的双网并行,在家庭、办公室、企业等固定端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引领全球千兆光网的发展,快速规模部署,一方面FTTR走向用户推广阶段,推动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智慧家庭应用落地,另一方面千兆光网支撑千行百业部署企业/工厂网络、智慧教育民生工程等,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截至2023年底,我国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302万个,2023年增幅达51.2%,形成覆盖超5亿户家庭的能力;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占移动电话基站数已近三分之一,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 24个,较上年未提高 7.6个,其中增强室内覆盖信号的5G室内分布系统突破100万个,达上年末的3倍多,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持续推进向重点场所的深度覆盖。
全球算力规模高速稳定增长。数据中心作为数据枢纽和应用载体,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基石,大型数据中心建设规模持续增长。AI大模型的问世更是带来了智能算力和数据需求的急速提升。算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广泛融合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动力。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数据总产量81 ZB,过去五年平均增速超过 25%。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 906 EFlops,增速达到47%。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算力规模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将超过 3 ZFlops,至 2030 年将超过 20 ZFlops。
中低功率激光设备主要面向3C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等领域。2023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出售的收益930亿元,较2022年增长6.16%。全球宏观环境对行业影响仍在延续,但受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持续拉动,激光设备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消费电子方面,2023年市场需求低迷被逐步消化后温和回暖,智能穿戴设备产品提供了更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折叠屏新兴市场为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带来新的增长空间,IDC预期2024年智能手机、PC、服务器等关键领域出货量会迎来修复性增长;国内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放量使行业受益;部分制造业海外转移,国内企业积极布局出口,在全球具有较强性价比优势,海外激光设备渗透率仍较低,存在较大成长空间。
高功率激光设备主要使用在于新能源汽车、船舶、轨道交通、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向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转变,工业用的大功率激光设备需求将长期保持比较高景气度。激光设备应用广泛,带动了全球激光加工设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船舶、轨道交通、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地发展及船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将使国内激光加工设施市场更具发展潜力。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集团,2015年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投资发展传感器产业。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以及激光防伪包装业务三大业务格局,公司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为目标,坚持“创新至上”,围绕“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数智化”开展协同创新,丰富产品链,完善产业链,深入拓展高端市场,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业务:企业具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致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为3C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等行业提供“激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全球领先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
在激光智能装备及自动化产线制造领域,公司围绕新能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两大赛道,持续优化高功率平面、坡口、管材、异形件激光切割、焊接智能装备及自动化产线,漫威系列光纤激光切割智能装备、奥博系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自动化产线、新能源电池模组及电池盒焊接自动化产线、汽车仪表板安全气囊激光弱化智能装备等持续升级,重点契合“双碳”政策导向,瞄准新能源、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清洗方式替代的需求,自主研发效率高、精确可控、绿色环保的新一代汽车轮胎模具在线式/离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新能源动力电池绝缘膜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推出机车制动盘/LNG罐体/管材/桥梁U肋板激光清洗自动化产线,将激光清洗与客户生产实际的需求相结合,助力行业升级。
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公司升级打造3C行业激光复合焊接智能装备、氢能双极板焊接自动化产线、锂电池高速磁悬浮智能装备、Laser Head激光封边智能装备,重点推出国内首台全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切割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陶瓷球AVI自动检验测试智能设备、半导体芯片AI检测分选智能装备、光刃X5汽车玻璃激光加工自动化产线、碱性电解槽自动化产线、AR光波导玻璃晶圆激光加工自动化产线等系列产品。
联接业务:企业具有光通信行业领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新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产品有有源光器件、家庭终端、网络终端、车载光等。公司围绕 Net5.5G(AIGC)、5.5G、F5.5G、智能网联车四大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解决方案,产品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头羊。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光电企业,服务全球顶级通信设施和数据应用商,智能终端业务力争打造个人、家庭智能融合通信终端的世界级企业。
感知业务:企业具有全球领先的PTC、NTC系列传感器研发制造技术,并自主掌握传感器用敏感陶瓷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聚焦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主航道,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储能、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国内外领先的光学微纳结构技术、全产业链的IMD和INS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防伪和表面装饰专家。依托电化铝、纸张、水转印和IMD四大战略产品矩阵,产业链从传统纸膜基材延伸至玻璃、陶瓷、新型塑基表面装饰等领域,服务于证照防伪、高端消费品及家电、汽车多个行业领域的知名客户。
2023年,在全球经济下行态势严峻、国际环境局势动荡、产业脱钩的大背景下,华工科技始终牢记习嘱托,聚焦“感知、联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大核心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新能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两大增长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全方面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
面对重大的变革挑战和发展机遇,公司将创新作为高水平发展的顶层战略,以中央研究院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华工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高品质人才集聚地、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习来公司考察时指出,科学技术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公司始终秉持“企业前途在创新,创新关键在投入,投入重点是人才”的企业未来的发展理念,深入推动“博士100计划”,全面加大“猎鹰计划”推进力度,将创新投入、高素质人才向“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产品聚集。高效构建了“两个曲线+两个层级+四个梯度”整体创新格局,形成中央研究院、子公司两个创新层级。目前,中央研究院已高规格签约20家高校、智库、创新机构等作为支持合作单位,组建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24人专家委员会,围绕面向未来3-5年行业发展的17个项目开展攻关,布局承接重大创新攻关任务的政府重点研发项目40项、持续迭代的专精特新项目45项、技术工艺改进和降成本的产品线项,推动公司进一步聚焦赛道,厘清产业逻辑。
围绕市场、客户的真实需求,通过引导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创新,公司全年累计申请专利324件,其中发明144件,申请软件著作权109项,发布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9项。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重点突破核心信息化技术,提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融合能力。实现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核心单元技术突破,产品成功拓展到船舶、电力装备等行业。少人工厂/灯塔工厂加速落地,公司连续五年入选省、市工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咨询服务平台,荣获工信部 2023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揭榜挂帅榜单,入选首批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集成商名单,桥梁板单元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获中船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智能装备领域,持续优化“单机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产品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船舶等行业,持续创造增量。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实现全国产化,切割效率提升约15%;汽车白车身焊接系统实现白车身快速定位、激光钎焊、焊接与搬运工业机器人应用等技术融为一体,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前沿;汽车门环激光拼焊智能装备及汽车仪表盘安全气囊弱化系统批量应用于国内头部汽车品牌;自研48M*6M大幅面激光切割机支持坡口切割和喷码划线功能;自研四卡盘重型管材激光切割自动化产线。自主研发攻克了高端轻量化激光加工头、激光清洗加工轨迹编程软件、船舶行业GEN套料软件等一系列核心单元部件和核心工业软件。
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公司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才智平台,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及核心客户资源,面向半导体、汽车电子、3C电子等领域深度开发激光应用技术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方案。半导体领域,首创载板/陶瓷基板/新能源陶瓷轴承AOI检测设备,芯片分选检测自动化设备实现系列零突破;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装备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汽车电子领域,扁线电机第一代自研定转子专用设备、IGBT第一代全自动组焊线、新能源汽车电池绝缘膜激光清洗智能装备、锂电池高速磁悬浮智能装备均突破行业瓶颈;氢能源行业打造碱性电解槽全自动化产线C电子领域,首创中高功率激光复合焊接智能装备,攻克高反材料焊接加工痛难点。
联接业务:公司持续夯实全球光模块供应商行业领头羊,在AIGC、云计算、5.5G行业应用等推动下,业务全面向高端升级,在Net5.5G(AIGC)业务领域,公司基本实现高端光芯片自主可控,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400G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实现规模化交付,800G光模块实现小批量,成功卡位头部互联网厂商资源池,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在5.5G业务领域,光模块产品保持全球前、中、回传市场优势地位。公司围绕当前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化合物材料,积极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等新型材料方向,自主研发并行光技术(CPO、LPO等),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下一代 1.6T、3.2T等更高速产品应用,着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解决方案。
感知业务: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链、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感知层发展需求,自主掌握核心智能控制技术,不断丰富温度、压力、湿度、气体、光、雨量等传感器种类,向功能集成化、控制智能化方向突破。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续航能力、快充、整车轻量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持续精进,突破超高压平台瓶颈,同时开发出的具有 CAN/LIN通讯方式的智能通讯汽车加热器,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可填补国内智能汽车基础零部件领域空白,并入选“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传统温度传感器深耕家电市场同时,向储能、特高压等行业迈进,CCS传感器进入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供应体系;光伏储能传感器导入全自动编带注塑工艺,开发焊接端子、热失控等多种 NIC 产品类型,覆盖光伏储能客户各种应用环境。压力传感器完成21款新品开发,实现汽车空调管道压力传感器车企型号全覆盖,温压传感器国内车企型号全覆盖。
在激光激光全息防伪和表面装饰技术领域,IMR“星空系列”全息纹理荣获国际CMF设计奖-工艺金奖;自研开发的IMD双重固化涂层材料体系,使表面装饰产品具备耐刮擦、耐磨、耐中性介质洗涤等功能和优异的复杂3D成型性能,打破国外对IMD膜片技术的长期垄断;同时公司积极打造INS膜片中试研发平台,孵化出高硬度高韧性INS成型技术,综合性能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
2023年,公司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持续创新,聚焦“感知、联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大核心业务,聚焦新能源汽车、数字赋能两大赛道,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2.08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10.07亿元,同比增长11.14%,经营性净现金流14.78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155.12%,远高于净利润金额,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双碳目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重浪潮下,公司精准洞察市场需求,从“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三个层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智”升级,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圈融合共振。报告期内,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营业收入31.9亿元,同比下降3%,毛利率33.93%,较上年提升1.65个百分点。
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大力开拓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市场。在新能源汽车赛道,针对汽车轻量化、安全性需求,新开发的汽车高强钢激光螺旋点焊智能装备、汽车门环激光拼焊自动化产线、汽车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等一批“国产替代、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在主流车企、新能源配套公司实现销售增量;激光切割系列的拳头产品——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持续在汽车热成形领域发力,获得新能源头部车企批量订单,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电池模组及电池盒焊接自动化产线、汽车仪表板安全气囊激光弱化智能装备等系列新产品产销量继续稳居国内前列;多头激光落料自动化产线,在汽车零部件企业订单增长15%;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光加工装备及自动化产线%。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赛道,面向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等行业转型升级趋势,全面划线喷码智能装备、大幅面厚板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激光复合焊接智能装备、LNG罐体激光清洗等智能装备及“激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在诸多头部公司实现销售。另外,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切割智能装备、大幅面高功率激光切割智能装备等高端产品在欧洲、东南亚等海外高端市场销售同比增长25%,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以开放的思想拥抱市场变化,从3C行业为主向“PCB微电子、汽车电子和新能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等行业”拓展转型,行业营销牵引行业专精特新产品打造成效显著,行业专精特新产品销售占比逐步提升。面向3C电子行业,推出手机中框精密激光焊接智能装备,攻克高反材料焊接加工痛难点;面对脆性材料加工行业,升级打造光刃X5中控玻璃激光加工自动化产线,突破研发AR光波导玻璃晶圆激光加工智能产线,领跑技术前沿;在半导体晶圆和封装封测领域,面向半导体面板行业推出高端晶圆激光切割智能装备,实现我国首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围绕PCB微电子行业重点打造 IC载板激光+检测+自动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加快国产化进程;面对“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迭代氢能金属双极板第三代自动化产线,打造碱性电解槽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围绕新能源汽车行业,扁线电机第一代定子自动化产线突破行业首台套,锂电池高速磁悬浮智能装备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公司围绕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全面贴合市场需求,向高端升级,连续十余年蝉联中国光器件竞争力十强。报告期内,公司联接业务营业收入 31.1亿元,同比下降45.52%,营收下降主要是受5G建设周期影响,网络终端业务交付规模缩减导致。在AIGC应用领域,助力数字时代全球算力需求提升。400G及以下全系列光模块规模化交付,进入海内外多家头部互联网厂商;800G产品开展相互连通测试,实现小批量交付。800G LPO硅光模块荣获2023年度ICC讯石英雄榜“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产品”奖。在5.5G业务领域,无线光模块系列新产品发货量保持行业领头羊,客户侧10G-400G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全球首发的 400G ZR+Pro相干光模块产品,受到国内外大客户广泛关注。5G无线高集成度板载硅光模块实现关键技术攻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 F5.5G业务领域,10G PON全系列新产品批量交付,并完成全国产方案替代,交付能力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下一代25G PON产品已与客户开展联调,50G PON产品光电技术突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终端领域,推出羚影AX3000双频千兆Wi- Fi6无线路由器;ADB大灯光源模组、Mini LED背光模组等新产品为智能网联车赋能。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全面启动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建设项目。
公司继续保持智能家居传感器领域全球行业的领头羊,聚焦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聚焦“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整体实现营业收入 32.48亿元,同比增长40.02%,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全部新能源汽车国产及合资品牌;研发技术能力不断的提高,推出800V超高压平台加热器、平板新结构等一系列新产品;NTC温度传感器向汽车领域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一系列新项目定点及新项目量产;压力传感器基本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客户拓展方面实现商用空调品牌100%、国内汽车主机厂60%覆盖,在储能新领域实现首个项目量产;新产品多合一传感器、高温温度传感器、工业用温度传感器等突破新客户,并实现批量供货。国际业务持续开拓,在多家国际客户完成了温度传感器和PTC加热器的项目批量,在全球掀起“中国智造”热潮。
公司基于多年积累的光学微纳结构技术优势和“膜品”制造经验,深耕烟酒包装及证卡防伪业务,并向泛家电装饰领域、汽车内饰装饰领域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受烟草、白酒等下业需求下滑影响,公司激光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业收入 5.01亿元,同比下降12.63%。公司以塑基烫金技术、IMR技术开发塑基装饰市场应用场景,泛家电装饰业务全方面进入一线家电品牌,累计销售同比翻番;凭借氛围科技PC-IML产品的批量化,顺应了汽车内饰趋向智能化、科技感的潮流,切入汽车内饰装饰市场,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024年,华工科技将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科技公司”为目标,坚持“创新至上”,围绕“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数智化”开展协同创新,丰富产品链,完善产业链,深入拓展高端市场,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1、持续聚焦汽车产业链、数字赋能赛道,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提高盈利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感知业务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智能化方向转型,布局气体传感器、多合一传感器、高压压力传感器等战略新品,深耕热管理领域,从单一零件控制能力向系统控制能力拓展,从热管理领域零件供应商向集成供应商发展;加快“积木式”组合生成IMR/IML膜片、INS膜片等各类专精特新产品,在泛家电装饰、汽车内饰、快消品包装等领域推广应用。联接业务加快开拓海外市场,从全球化销售走向全球化运营,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助力产品高端化转型。智能制造业务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扩大行业市场占有率,在新能源(汽车)、船舶等行业创造增量;延伸各业务模块,国际市场以行业开拓及本地化运营模式,突破新客户,快速推进半导体、新能源领域中研院、专精特新项目。
2、加强中央研究院建设,实现项目聚焦、资金聚焦,开展管理整合、资源整合、研发能力整合,持续优化研发体系。加强完善管理制度,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优势资源集中调配管理,完善研发人才梯队建设,理顺研发项目布局,努力将其打造成华工科技的创新策源地,高标准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及战略产品的研发落地。
3、系统提升“三大能力”建设,从产品设计到精益生产到供应链协同管理,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华工科技质量品牌。营业销售能力方面,坚持构建基于大客户战略的营业销售能力;精益管理能力方面,夯实各项管理基础,建立一年两循环的全价值链改善机制;供应链管理能力方面,促成供应链生态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立更高效、灵活、存在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4、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招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高品质人才,将国内有效的行业营销经验移植到海外,充分的发挥运营、销售、技术三大团队的协同;国际市场方面坚持大客户战略,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打造面向海外市场和客户的高竞争力产品;国际化制造基地方面,合法合规布局、建设和运营海外生产基地,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有效管控国际经营风险。
5、优化人力资源全链条管理,更大程度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塑造公司高水平发展的新势能。坚持高品质人才、领军人才的优先级;积极进行全球引才,更快速的推进海外机构的人才本地化战略;打造华工科技行业专业人才朋友圈,扩大专业人才生态圈的品牌美誉度;持续建设线)各类人才教育培训专项,打造更具成长性的人才金字塔,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价值。
6、积极发展有效管控,不断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发挥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的作用,聚焦主责主业,推进科学高效决策。深化价值管理,以全面预算为牵引,推动经营目标落地见效。深化合规建设,聚焦知识产权、反商业贿赂、涉外合规、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合规管理,全面建设合规工作。
国际地理政治学冲突仍有较大变数,全球经济发展依旧面临挑战,全球宏观经济发生波动或者国家宏观调控出现变化,对公司所处市场增长可能带来影响。
面对可能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公司将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的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品类新业务,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积极开拓全球市场,努力降低海外市场的运营风险。
近年来制造业技术升级速度明显加快,未来将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快速地发展,也许会出现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更快推出更先进的技术,导致公司的技术被超越失去领头羊和竞争力降低的风险。
公司将坚持“专精特新”产品战略,巩固“三大能力”建设,加快中央研究院建设工作,打造创新策源高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公司发展目标,聚焦前沿领域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究开发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坚持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并举,将积极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拓展新业务,探索发展新模式。在投资并购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风格及文化差异,可能会产生整合风险,导致投资并购项目的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公司将审慎选择投资并购对象,坚持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先原则,加大对投资并购业务的管控和整合力度,不断规范投资管理,切实做好项目投资分析、论证和评估等工作,促进投资并购业务的持续成长。
公司出口业务主要以美元等货币计价,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反复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会产生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变动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公司制定了《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及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将结合汇率波动方向及时控制公司外汇存量,在销售定价时增加汇率折算空间弹性,及时关注汇率走势,利用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提高汇率风险控制能力。
高新发展:昨晚公告并非指交易失败,若再次召开董事会或将影响收购资产的发行价
高新发展:昨晚公告并非指交易失败,若再次召开董事会或将影响收购资产的发行价
已有26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3.47亿股,占流通A股34.56%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2.60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觉得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