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讲马灯精神的故事_新闻资讯_ballbet贝博网站官网_贝博在线登录
欢迎光临~ballbet贝博网站官网_贝博在线登录厂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听他们讲马灯精神的故事

时间: 2024-02-24 19:15:56 |   作者: 新闻资讯

  在昨天的“马灯精神耀我行”活动中,东风本田的四位优秀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经历,分别选取了马灯精神内涵的一个核心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听听看,他们成长的故事吧!

  我是来自东风本田零部件的一名基层工作者,是在“马灯精神”照耀下受益一生的一名老员工。我是83年服从国家安排,从学校到十堰参加工作的。

  到十堰第一周,总厂党委黄正夏书记,孟少农总师在张湾礼堂召集应届生找来的首次“继承优良传统,加快东风建设”的欢迎大会,老领导详细的介绍了二汽艰苦创业发展史和未来美好蓝图,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叙述老一辈东风人扎根深山,历经磨难,建成“三线”特大企业的历史成就。话语中用词量最多的是:沟里的芦席棚、干打垒、扁担和钢钎、战狼和马灯等,从此我对马灯精神有了初步的理解。

  很快,我分在一前方专业厂,一干就是13年,在那里成家立业,媳妇父母是老一汽的师傅“大咖”,我这13年也是被老一汽人的艰苦创业、二汽的“马灯精神”给熏陶的13年。

  九十年代初,随着东风经营战略的向外拓展,事业走出大山,面向沿海,开创了以广东惠州为主基地的汽车生态圈,东风本田项目也同此孕育而生。记得一位二汽老领导说过:“造卡车只是小学水平,面包、轻型车也就高中样子,干轿车那才是大学水平。轿车特别要从零部件开始做起“。

  95年,我怀揣梦想,背靠母公司,走出大山,面向南方。梦想要把下半辈子、扎在广东这片改革前沿的热土上。那年南下惠州,接受东风本田严格的综合面试,终得到中日方认可,先安排在与东风48、50、52厂等打交道最密切岗位上。

  记得上岗第一天、是那年腊月二十九,人不在惠州,而是在东风48厂KW(JF)线浇铸现场。公司要求、紧急跟线一批出口缸套,保第一时间发出、每天向惠州报进展。那几天,总部、专业厂两级领导坐镇现场,各级管理者亲历亲为,激情高涨!车间内,铸造线造型浇铸排气孔、蓝火冉冉;厂房外,一派北国的风光和冬色、白雪飘飘!经过攻关、这批铸件一直跟进到、大年三十下午天黑才完。

  东风本田零部件成立28年,我从一个早期建设参与到合作项目的见证者,看到了马灯精神在南方一隅的点亮和传承;看到了激情创业在东风本田零部件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发挥了无法替代作用;看到了中日双方第一批管理团队为零部件事业的起步所作出的奋勇拼搏;看到了“马灯精神”全体员工中发挥的潜移默化作用。

  目前,新工厂使用后,相比创业之初公司的工作环境、作业条件已今非昔比。但面向未来激烈的市场,我们还需要继续讲好马灯故事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

  在南方,大批员工是当地各技校、全国高校来的年轻人,本土人文理念不同。他们打工意识强,选择机会多,自主创业浓。企业要留人,山里来的老同志先要“懂厂史,讲厂史,善传史”,主动弘扬这一文化优势,动员基层骨干广为宣讲。本人有喜爱学方言的习惯,平时与当地员工用方言交流,无形中拉近彼此距离,用事实和自己经历跟年轻人讲,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赞同,则也是我们老同志为马灯精神的传承做出了一份贡献。

  另外,传承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可大水漫灌,强势说教,简单刻板一刀切。公司党委格外的重视、不断在研讨培训方式、结合工作场景、因势利导宣讲。比如按不同对象可以分类交流,做到一层一策,中青分讲,去过十堰武汉的“精深”讲,没去过的导游式风趣讲。总之要正面引导、耐心投入、长期熏陶、久久为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几代奋斗的“马灯精神”在东风公司、东风本田事业中,一定会代代相传。

  我是康旭东,来自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是位70后,我从小在十堰东风长大并工作过,芦席棚、干打垒、房前屋后、上学放学、上班下班路边的茅草,是我的玩伴,也伴随着我的成长。1996年春,带着长辈的嘱托,我来到位于惠州大亚湾的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与刚才的讲述者李凯林前辈一起。从当时被公认为幸福感最高的小城十堰的舒适圈里走出来,到达陌生的大亚湾,参与到东风南方的二次创业中来。有时,望着厂区外长得比人高的茅草,我也时常质疑自己的决定,但回想起山里老一辈东风人艰苦奋斗的日子,便不再觉得什么,埋头于手头的工作中去了。

  沿着东风本田事业单元“三步走”的战略梦想,1998年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我又从惠州来到广州。

  进入当时的老广标厂区,迎接我的,又是这样一片片茅草,我在心底里告诉自己,又要开始新的创业了。

  本着“小规模起步,滚动式发展”的经营模式,东风本田发动机,经历了车间改造、建设与试生产、逐步扩大生产能力、增强竞争实力与稳步发展四个阶段,现已形成年产48万台发动机总成和65万套以上零部件的制造能力。

  如今,那一片片茅草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集发动机缸体、低缸体以及缸盖加工为一体,高自动化,多品种共线生产,自动化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动机工厂。

  从1999年首台发动机下线万台,东本发动机人发扬艰苦奋斗的“马灯精神”,推动东风本田事业单元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截止到2021年,东本发动机累计为集团创造的净利润是当初投资额的147倍。

  虽然和东风的延安——十堰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心底始终被那盏马灯照亮,以此激发奋斗的激情,一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建立了挑战世界NO.1技术水平的铸造工场,具备了缸体、缸盖毛坯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指标在本田全球据点中处于领先水平。

  东风本田发动机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国际化公司“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共享成长的喜悦。激发员工全面改善,每年为企业节约超千万块钱。2021年公司员工参加“沈阳机床杯”技能竞赛获得“个人优胜一等奖”,创造了东风公司参加国家级二类竞赛历史最佳成绩。

  不论是“起步就与世界同步,制造与日本本田同等质量水平的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还是本田在华企业中,率先引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自主研发的可变功率节能熔化炉、行业标杆的绿色工厂。

  东风本田发动机自1998年成立以来,发动销量持续攀升,2021年发动机产销量52.7万台套,利润30.6 亿元。通过不断充实和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能力,正在向具有世界顶配水平的乘用车动力总成制造企业不断迈进。

  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正因为有着心中马灯的指引,才能让我们在创业的茅草丛中坚定梦想,始终明确前进的方向。

  我是一名来自东风本田的翻译。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个,白色防护服下藏着的“马灯精神”的故事。

  年幼的时候,在我的家乡“马灯”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一点煤油,几根棉线,它就能照亮夜里的路,它既是我们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工具,又是陪伴着我们黑夜前进的伙伴。

  毕业后,我加入了东风本田。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马灯精神”。老东风人肩挑手扛,住芦席棚,躺干打垒,一锤一斧打下东风汽车基业的故事,变成了一幅幅画像,牢牢印在了我的心里。

  那时候我就想,自己能和前人们一样,做一个能奉献、能吃苦、牢牢提着马灯的东风人。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2020年,那是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年。2020年1月23日武汉由于疫情封城,4月8日,历经了76天等待的武汉终于解封,公司也在第一时间着手从国内外接回我们的中日方员工。由于疫情管控,日方员工的返汉流程与以往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第一批23名日方员工在入境的时候,由于与隔离酒店的医务人没办法沟通,大家在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入境手续后,仍旧无法入住。高强度的防疫工作让医务人员不堪重负,长时间的入境流程让日方员工逐渐焦急。

  再这么耗下去,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我们的日方员工,都快要到了体能和精力的极限了。

  就这样,我穿上了那身早期只能在新闻报道里才能见到的防护服。也终于,我们的日方员工们都平安地住进了隔离酒店。

  事后总有日方员工问我,是什么让你有勇气自己申请进入隔离区的。其实大道理,也说不上太多。我只记得那个,在50多年前一无厂房、二无电力,没有一点工业基础设施的十堰大山里,一辈又一辈的东风人克服重重困难,秉承着“共甘共苦”、“敢做善为”的精神,用一盏盏马灯照亮了民族汽车工业起步的奋斗方向。

  从无到有,从0到1。我一点一点收集中日两国的最新防疫政策与入境信息,在公司经营层与各个部门的协助下,构筑了日籍员工疫情期间入境全流程体系。

  从研发到制造,从营销到管理。全公司每一个领域的日方员工,一批批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为作为一家合资公司的东风本田全力复工复产,再一次按下了加速键。

  我的手,伸开来虽然不大,但我猛地发现,自己好像也可以稳稳地提起一盏小小的灯,为周围的人驱散一些黑暗,为周围的人带去一丝温暖,为民做一点服务。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人道主义精神,“责任担当、为民服务”的马灯精神,串联起了中日双方,照亮了海的两边。

  时代在变,有了千千万万提着马灯的前人铺路,我们或许不需要再住芦席棚,不再需要躺干打垒,不再需要穿草鞋,挑扁担。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不变的是每一盏灯里发出的长明的光,不变的是每一位东风人的心中,永远不灭的马灯精神。

  我来自东风本田生产制造一线,我的故事就是从这条生产线点的东风本田,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2013年大学毕业,因为热爱技术,我选择成为了一名设备保全,因为它是跟生产技术最相关的岗位,这一干就是四年;

  同年9月,东风本田正式迈上月产销3万辆的台阶,而我也开始了三班倒的工作。

  有人可能会觉得苦,但我认为,对我们年轻人,每一次挑战,都是不一样的机遇!

  不局限于常规的点检和维修,潜心研究每一款设备的运行机理,彼时的我,把设备当作女友,力图了解,弄懂,吃透他。

  2016年,当公司月产销突破5万台时,此刻的我,发现了一个无比困惑的问题。我们产线名作业员,所做的动作就是,把零部件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重复、机械!每人每天搬运的零部件达到了22吨!

  我查遍了国内汽车行业的做法,当时甚至截止目前还没有别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完全自动化,行业内一片空白!

  同时,2012年,前辈针对一种零件的自动化尝试以失败告终,五年来没人敢继续挑战!

  冲压线上的零件,最小只有一张A4纸大小,最大的却超过一张双人床,零件,形状、孔位千差万别,要想全部实现自动化装箱,机会何其渺茫!

  我们身上流淌东风的血液,传承着东风的精神。作为东风新一代技术人员,我们要责无旁贷,不畏艰难,去推动东风事业走向卓越、走向一流。

  自动化、抓手、台车,由于没有参考案例,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进行反复的测试,数百次的跌倒与重新爬起,我从未放弃。

  三百多个日夜的奋战,我们成功集成机器视觉、同步传送、伺服跟踪等多项行业核心技术,量身订制异型零件定位输送装置,并自主设计新型台车十余种;

  终于在 2017年底,我们成功实现了全部零件的自动化装箱,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各项技术指标在国内外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同行和本田全球的双标杆!

  该系统已应用至公司全部6条冲压线万元!未来五年将持续为公司创造效益8700万元!目前已获得中、美、日三国的专利授权,并成功申报最高荣誉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其相关的技术标准目前也成为了本田全球的标准!

  那年,我26岁。喜悦、荣誉与成功感化作我继续学习、继续钻研、继续拼搏的动力。后来,我进入管理技术科,开始负责焊装领域的工艺技术攻关工作!

  在这里,我们深耕各项装备技术,推进自主化与国产化,以赢得与日方在生产技术上的主动权!

  前后内板自动化焊接线体,我们团队打破日方技术垄断,首次实现内骨骼核心工艺线体的国产化!为公司削减投资成本1200余万元!

  在马灯精神的照耀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三十万,五十万,八十万,脚踏实地迈向百万台的大关;

  我先后主导公司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十四项,累计为公司创造收益过1亿元,所负责项目未来五年将继续为公司创造收益超过2.4亿元!

  先后获得集团及公司各类荣誉奖项30余项,国家专利12项,撰写发表科技论文及技术标准9篇 。

  现如今,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要勇于担当、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用志气、骨气和底气,推动东风本田迈进“数字化驱动电动化转型”的百万辆美好生活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