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09 21:06:21 | 作者: 新闻资讯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
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余热的数量很大,若能充分加以利用,可节约大量的能源。专家测算,这些白白浪费掉的气体总量巨大,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8个“西气东输”。
这几年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逐步见到成效。如今谈起“节能减排”来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级政府也都在忙着安排自己的“减排任务”,甚至一些媒体还列出了各种活动的具体减排数值,让人一目了然就清楚自己一天的活动究竟减少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不可谓不细致、不周到。
可是,作者觉得节能减排工作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里所说的“家”是指每一家公司,“人”是指每一位老板,就是企业的“一把手”。
然而,笔者在基层走访的时候却常常看到“家家”不知、“人人”不晓的另外一番景象。在东南某省的一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的规划图前,这个基地的负责人兼当地环保局副局长给笔者讲述着基地的前景:这边是废杂铝的拆解区和熔炼区,熔炼完的铝液铸成铝锭,运到湖的对岸,到那里再溶解、浇铸成成品铸件……当笔者问到为何不在这边熔炼后直接浇铸,不把浇铸区和熔炼区连在一起,或者仅是一墙之隔时,这位副局长一时语塞。笔者不禁感叹,身为环保局副局长,难道就没想到自己的职责———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好,这位副局长认真地思索了一下说:对呀!我们得修改一下规划方案。虽然最终他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可是,如果笔者此番不来,那岂不是铸成了大错?这边六七百摄氏度的铝液铸锭时,许多热量白白散失,那边浇铸时还要把铝锭重新熔化成铝液,这真是天大的浪费。
在西北某省一个节能减排工作做得突出的企业,把铅锌冶炼后的蒸汽用来发电,确实是件好事,也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可是笔者觉得他们并没有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原因何在?发电后的余热既然还要冷却,为何不把它用来供暖?循环经济应该是动态的,绝不是静态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永不满足,我们的事业才会发展,我们的企业才会发达。
其实,对于铝水运输的工作,我国早就有企业这样做了。那些铝水运输的先行者们告诉笔者,销售铝水的价格高于铝锭,主要是因为购货方可以直接浇铸,不必再熔融,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销售方也增加了附加值。笔者不止一次的把这一个道理灌输给其他的铝锭生产企业,可是这一些企业偏说购买方要用铝锭生产不一样型号的产品,需要添加一些不同的微量金属所以不行。这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如果生产方按照购买方的意图在铝水中加好微量金属,可完全解决。此乃不是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至于运输的工具,我国一般采用铝水包,这种运输工具价格虽然低,但是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能超过50公里,在运输前把铝水的温度加热到大于100摄氏度,留出途中降温的空间,就能解决了。国外进口的铝水运输车价格昂贵,可以运输的距离也远高于我们的铝水包运输,最多的能够达到600多公里。但是,中途需要有加热站加热。当然,我国的铝水运输安全也很重要,通常要到当地的公安局特种行业科备案,还要走危险品准运的行车路线,以防翻车伤人。无论如何,金属液的运输问题似乎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蒸蒸日上的大国、一个有色金属的产量及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的国家,在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在循环经济的环境中都应该有着特殊的意义。
笔者从单向思维上考虑,我国长江以南的省份冬季都没有供暖设施,所以一到冬季家中都很冷。可是,很多企业却把大量热能白白散失,不仅是金属冶炼企业,石油化学工业、电力等相关行业的企业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他们的热能白白散失,广大群众却要通过空调耗电取暖。我国北方农村冬季也没有集中供暖,如果附近的冶炼企业能够把白白散失的余热集中起来供给农村岂不是一件大好事?
总而言之,对于包括热水、热气的工业余热应该形成根据热值的不同分梯次、分阶段给予不同的利用,要做到物尽其用。这可比开发地热成本低得多呀!又节省了大量的地热资源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用。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是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遏制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节能减排工作实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企业都会自觉地行动起来。各级地方领导再能够加快节能重点工程建设、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助企业一臂之力,那么节能减排的熊熊烈火便可成燎原之势。